澳威斯尼斯人wns8888中国(官方)-Official website

澳威斯尼斯人wns8888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澳威斯尼斯人wns8888 - 学院动态 - 正文

成为优秀的木偶演员需要长久地、不断地练习,正如王莉的一句话,「演绎木偶这条路我从1983年走到了现在,也将一直走下去。」

右手命杆,左手签子;五指轻捻,演绎世间百态。

百年历史,七代传承;守望创新,传播楚韵风华。

这便是从纱幔中“走”出来的武汉杖头木偶戏。百年前,它在民间被戏称作“被窝戏”“扁担戏”,艺人用一根扁担就能挑起木偶、乐器等全部“家当”,他们走街串巷、就地表演,以一块布或一条棉被作为背景,既操纵着杖头木偶连演带唱,又为整场表演打鼓配乐。如今,武汉杖头木偶戏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是荆楚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基石:基本功,不可轻,既是传统也是根本

“培养一个合格的杖头木偶表演者至少需要十年。在这十年里,表演者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,还要通过多次登台表演,掌握塑造角色、二次创作、临场发挥的能力,锻炼自己在舞台上的游刃度。”武汉杖头木偶戏市级传承人王莉如是说道。

王莉是1983年被选入木偶剧团的,那时她还只是一名初中生。因为外公和母亲从事戏曲演出方面的工作,王莉从小耳濡目染,对戏曲并不陌生。而她在小学观看的一场木偶戏演出,更是让她对杖头木偶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因此,当王莉听说木偶剧团正在招收学员的时候,她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

青年王莉与杖头木偶

尽管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,王莉还清楚地记得,为了节省时间,刚进木偶剧团的女孩们会被剪短头发。在之后的日子里,女生们顶着娃娃头,不必梳辫子,早上5点起来便和一同选入剧团的男生们到滨江公园里吊嗓子、拉筋、踢腿练功。过后,他们便回到剧院中开始正式地学习舞蹈、声乐等课程。到了下午,王莉和其他学员还要在剧院里上文化课。

在王莉看来,剧院内整日的培训与学习为他们提供了“沉浸式”的学习条件,他们可以随时找到老师解答疑惑,还可以观察老师练功,从中习得要领。而现在,木偶剧院的学员们每天都在学校里学习文化课程,剧院的老师只需要早上和晚上去学校教授专业课程,学员与老师的联系也就大大减少了。

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”由于木偶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一直单手举着木偶,因此最先练习的基本功就是举沙袋,以此来提高臂力。王莉最初练习时只能举着一、两斤的沙袋持续五分钟,若是出现了失误,还要挨打受罚。但通过不断地练习,她逐渐适应了举重,如今能够持续近一个半小时,双臂也练出了结实的肌肉。

木偶的手臂由两根签子控制,仅凭一只手的搓捻就能呈现出不同的姿势,让木偶“活”起来。表演者的手一定要控制住签子,不让签子的底部从手中露出,并且在单手举臂力时,另一只手一定要不停地捻着。初学时,王莉也存在操作生疏等问题,但她在学校练习、在家中琢磨,日复一日的积累让她最终在舞台上能够呈现出许多生动的角色。

军运会中的杖头木偶戏表演

除了手臂上的功夫,杖头木偶戏作为一种融合了楚剧、汉剧和京剧的戏剧,还要求表演者练好戏曲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的基本功,这对从小就接受戏曲熏陶的王莉来说并不陌生。但即便现在已经成为老师,王莉仍坚持每日练习戏曲基本功,从未懈怠。她还特别强调:“木偶戏中最重要的传统就是戏曲演员的身段,即表演者在舞台上的动作,如青衣、花旦的走路方式等。”

戏剧演员正是在经年累月的基本功练习后,能够用戏曲的身段带动杖头木偶,通过熟练的搓捻让木偶变得灵活,并借助臂力练习坚持演完整场演出。而基本功的练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演员在台下千百次的练习,只有充足的准备才能呈现一出精彩的木偶戏。

铸魂:人与偶,合为一,既需功夫也需磨炼

武汉杖头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丁春娥是1983年新生的专业课班主任。“丁春娥老师和她的丈夫沈应春(总管班主任)为我们付出了很多。尽管他们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,但是有时候他们晚上都不回家,只为陪着我们。”王莉回想起少时班主任,神色尊敬。“老师很谦虚,知道我小时候经常接触戏剧,当她在走一个身段的时候就经常拉着我在旁边看,询问我表演的感觉对不对。”看到老师不厌其烦地精进表演,王莉深受感染,也渐渐明白了反复练习的重要性。

2016年,王莉成为丁春娥的徒弟。拜师对于王莉而言,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仪式,还是一种精神的传承,更是一个新的学习历程的开始。丁春娥已经退休,但她还会时不时来到剧院观看木偶戏,指导王莉。王莉通常将老师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融合之后提炼出精华,再进行演绎。

除了吸取他人的建议,一场好的木偶表演还需要木偶演员在拿到角色后,根据角色的个性特征,思考剧情的表现方式,设计具体的动作。在正式表演前,木偶演员也要与角色、木偶不断地磨合。

王莉在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排练

王莉表示这一磨合的过程是痛苦的,只能靠时间的堆砌提高默契。在此期间,木偶就好像她的爱人,她每天都在想着如何用它做出符合角色的动作,做到真正的游刃有余——自己想怎样,木偶就能怎样。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,杖头木偶的活灵活现便是在漫长的磨合中实现的,而磨合后的最高境界便是“人偶合一”。

“人偶合一”一定是呈现人的。王莉结合自己表演杖头木偶经典作品《长袖舞》的经验说道:“这段表演是没有台词、只有音乐的,那我在表演时一定要知道音乐背后的故事:一个八月十五的月夜,此时的少女在思念家人。我操作木偶挥舞长达三米的水袖是为了呈现出故事中具有柔、美、媚特点的主人公。”《长袖舞》本是郭小川老师创编的,男同志力度大,他演绎的是一位刚中带柔的女子。而王莉在与角色融合后,呈现出的是一位以柔为主的妩媚女子。两个人的演绎虽有不同,但他们所体现的角色特点与木偶的表演达到了一致,他们将自己的情绪、特点带给了故事的主人公与木偶,让木偶演的、跳的和自己融为一体。

王莉表演《长袖舞》

成为优秀的木偶演员需要长久地、不断地练习,正如王莉的一句话:“演绎木偶这条路我从1983年走到了现在,也将一直走下去。”

困境:千里途,迈步难,既要传承也要创新

“一口道尽千古事,双手挥舞百万兵”,经历过锣鼓喧天、千人观影的蓬勃,也曾游走在人才流失、无人问津的边缘,如今武汉杖头木偶戏仍在舞台上不断演绎着荆楚大地的故事,传播着荆楚文化。

疫情前,木偶剧团经常前往国外演出,向各个国家宣传我国的戏曲艺术。其中,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小村镇中举行的一次活动令王莉印象深刻。那是在2015年,王莉收到一位华人女校长的邀请,在暑假期间前往加州的一所寄宿学校宣传木偶文化。这所学校里有很多正在读初中、高中或大学的华裔志愿者,他们自愿辅导小学生们,还为不懂中文的孩子翻译并讲解木偶文化。

王莉此行带去了许多布袋木偶、提线木偶的工艺品,让孩子们在上面自行创作,还让孩子们尝试着用木偶表演故事。在王莉看来,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中文,开拓视野,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便是此次活动的意义所在。

木偶进校园活动

国内的景区中也偶尔会看到木偶剧团的身影,他们向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宣传杖头木偶的历史、表演形式;剧院也时不时上演一次木偶戏,由学校组织学生观看,但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——高昂的演出费使负担得起的学校越来越少。王莉坦言道,疫情的来临令剧院措手不及,国内观看戏剧的人数骤降,前往国外演出也已成为过去式,武汉杖头木偶戏如今面临着“走”不出去的困境。

新一代木偶戏演员范梦阳也补充道:“由于木偶戏的版权问题,我们在网络上的表演视频较少。而且剧团的内部人员大多是表演者,没有专人管理剧团的抖音、微博等新媒体账号,因此我们非常需要喜欢杖头木偶的人为我们宣传。”

在新媒体的冲击下,武汉杖头木偶戏于九十年代经历了艰难坎坷的岁月,一些制作木偶的师傅因此离开剧团,导致本剧院的木偶制作技术无人传承、木偶制作人员青黄不接。武汉木偶剧团只能寻找其他省份的木偶剧团进行制作,在经过长距离运输之后才能拿到木偶。王莉表示,当他们用的木偶不太合手或是出现故障时,修理木偶变得棘手,这会拖慢戏剧的排练进程。

尽管传承、传播木偶文化的征途漫漫,但是一代代木偶表演者仍然坚守在舞台上,从青丝到白发,将一生奉献给木偶表演艺术。木偶剧团也更加注重创新,从戏剧文本的创编到表演形式,都在向年轻化、现代化发展。从幕后到台前,木偶戏都被注入了新的血液,顺应了时代的潮流。

王莉向木偶剧学员教授木偶课程

武汉百年前的码头边、小巷里、简陋的棉被背景前,都记录着木偶表演的过程,如今,在舞台上、景区中、瞩目的灯光下,杖头木偶仍在坚持着多地表演、活态传承,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。

上一篇: 顾茂盛:用双手雕刻世间百态

下一篇: “百生讲坛”活力团支部、优秀主讲人院级选拔活动顺利开展

XML 地图